全国同城空降服务平台官网,空降24小时服务免费,全国同城约资源匹配系统,附近人叫小妹电话

首页要闻动态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以高标准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助力美丽云南建设
  •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9-12
  • 访问量:539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约占94%,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南北跨7个气候类型。特殊的地理区位、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云南就占了3个,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及“印度-缅甸”的核心和交汇区域,是许多物种起源和分化的中心,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有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陆生野生动物分别占全国48.1%和56.27%,亚洲象、绿孔雀等65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同时云南地跨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的两个(川西—滇西北、滇东南—桂西),生物多样性特有现象十分突出,拥有云南特有植物2000余种、云南特有动物300余种。

01-1.jpg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性、特有性和脆弱性三大特点,物种种类多,但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生态系统类型多,但分布地域狭窄、分布面积小,脆弱性也十分突出,受到干扰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所以云南一直以来都承担着较重的生态保护压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云南坚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直把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己任,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迄今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4.26%,全域超过50%的生境和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有着较好的落实国家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的技术本底,中科院驻滇研究机构、高校及林草等各部门现有野外观测站数量达到59个,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单元。从2019年开始,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大学、云南省气象台,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试点,以曲宗贡生态定位站为平台,持续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2023年,其多部门合作、多要素并行、多手段结合的监测模式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曲宗贡生态定位站也被命名“云南白马雪山站(森林)”,成为第一批通过遴选的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这为云南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推广的模式。

(一)加强顶层布局,建立合作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分步推进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一张图规划。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向来与科研院所及高校有着良好合作基础,共同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资源收集和保存”等工作,联合发布了云南省自然生态系统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等全国首个地区名录。《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印发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多次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及其驻滇机构、云南大学、地方政府沟通交流,探索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联合申报与合作共建机制,形成了以生态保护重点监管区域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全覆盖、基于现有野外观测站优势资源集约建设为原则,以落实生态质量监测、找准生态保护问题、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成效为目标的“17+N”云南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一张图规划;建立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统筹组织、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配合遴选、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程技术支持、逐年分步推进的综合站申报与建设模式。2023年,云南白马雪山站(森林)、抚仙湖高原湖泊站(湿地)和西双版纳站(森林)3站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先后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玉溪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签订了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共建合作协议,形成优势互补、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共赢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2024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洱海站(湿地)、元江干热河谷站(森林)、哀牢山站(森林)、高黎贡山站(森林)、玉龙雪山站(森林)、澜沧江站(湿地)、建水站(森林)、滇中高原城市群站(城市)等8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经第二批遴选,通过7个站,计划到2025年底我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网将全面覆盖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将在云南省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

01-2.png

(二)统一规划综合站任务目标,加强地方参与,夯实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基础。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和2024年均出台年度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方案,统一规划各综合站联合申报单位年度监测任务,规范样地监测技术要求、质控要求及成果报送要求,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各监测团队统一提供RTK和叶面积指数监测设备,确保样地监测规范、指标完整。同时,为逐步建立地方生态质量监测能力,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在组织综合站申报时,要求属地省厅驻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必须作为联合申报单位参与申报,并在综合站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辖区内年度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任务,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也将其参与生态质量监测反馈情况纳入各州(市)站年度考核指标。在2023年命名和2024年申报的11个综合站中,有12个省厅驻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参与联合申报,并与4家综合站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一起共同参与了2023年度和2024年度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任务。此外,为进一步夯实我省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基础,2023年组建了由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3位专家组成的云南省生态质量监测专家库,负责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咨询、培训和监测数据审核工作。2023年8月-2024年5月,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现有的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平台,面向全省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开展了5期生态质量监测技术培训,受训对象超过250人次,培训内容覆盖样地建设、植物样方监测、动物样线监测、水生生物监测、指示生物监测、植物标本制作及动植物摄影等。为科学指导我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工作,2024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启动了《云南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技术指南系列丛书》编制工作,7月出版了《云南生态质量监测指示动物野外调查技术指南(第一册)》,本书编制得到了第一批命名3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大力支持。

01-3.png

(三)发展分站,完善要素,充分发挥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先行示范作用。

遴选成功是云南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的起点,一方面,以主站为中心进一步整合区域内野外观测站资源,加强部门合作,发展分站,做到区域内重要生态系统全覆盖的同时落实生态监测要素的综合性和全面性。2024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云南大学签订“云南白马雪山站(森林)共建合作协议”,将云南大学白马雪山复合生态系统垂直带野外观测研究站(叶日站)作为分站纳入2023年命名的云南白马雪山站(森林),并在主站共建80米通量塔。目前白马雪山通量塔已完成建设,正式投入试运行阶段,实现对寒温性针叶林自然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气象等要素观测。另一方面,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作为现代化生态监测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平台,云南省投入大量资金推进数智化建设,逐步提升综合站天空地、全方位、智能化生态监测能力。抚仙湖高原湖泊站(湿地)从2023年命名至今,已建成水质AI实验室、智慧化空气自动监测站、环境DNA前处理实验室、流域农业面源触发式智能采样网,抚仙湖高原湖泊站所负责监测的玉溪三湖中,富营养化的两湖(星云湖和杞麓湖)也都配置了自动无人机场,均可实现两小时内无人机监测全湖覆盖。

01-4.png

云南将继续完善全省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网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风险识别研判、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云南力量!


打印页面 分享到: